最近我拍了一组订婚照。这次的经历让我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如果你了解我以前的作品,你会发现我用大光圈拍得多,我喜欢那种如牛奶如丝绸般顺滑的焦外。我习惯于通过浅景深把视线集中到照片的焦点上。
在拍婚礼的时候,我总坚持让新人成为照片唯一的中心。因此,在最初接到这个订婚照的单子时,我的先入为主的想法仍然如此。这位准新娘特地从很远的地方赶到这里来拍照,他们专门指定的这个地方正好离我不远。她告诉我,她们全家人以前出去旅行的时候经常在这个小镇停留。她长大以后,对这个地方仍然很有感情,这份感情也感染到了准新郎。于是,他们的求婚就选在了这个地方。如今,他们希望通过这次拍照来留住这段记忆。
我们在小镇转悠的时候,他们指指这里,看看那里,不时发出快乐的感慨或者惊呼,满满的都是回忆。我知道,作为摄影师我需要尽我所能地把这些都定格在照片中。小镇的地标之一,就是这块大石头,当初为了建公园,石头被劈开以留出更多空间。新人希望以这块石头为背景照一张。出于本能,我首先选择了 35mm f2.8 定焦。我喜欢照片中两个人的那种情感流露,但是照片离客人的要求还有距离。

当景深较浅的时候,照片的焦点在人物身上,环境被弱化。
于是我换到 16-35mm 变焦,虽然我仍然把光圈开到 f4,我知道基于离岩石的距离和 16-35 的表现,岩石在照片中将会显得十分突出。人物能足够清晰,背景也有足够的细节,人物很自然地融入了环境。

用一个足够大的景深,清楚地交代了这对情侣所在的位置。
换了一个外景,我们来到一个观景台,正好可以瞭望河对面。那里正是当初这位白马王子求婚的地方,他们告诉我希望把这个地方拍进照片里。不巧的是,当天是一个大晴天,我们所站的这个观景台毫无遮拦。所以我必须要想办法,给他们摆一个合适的造型,避免可怕的生硬阴影。
求婚的那个地点位于离我们大约半英里,在河对岸的半山腰,有一些裸露岩石的地方。我们所在的观景台有一个护栏,怎么拍都躲不过。说实话,当时我稍微有点慌了。
我在大脑中飞快地分析了每一个角度和每一种器材选择。我的第一反应是用我的 85mm/f1.8。浅景深,中焦距离,可以弱化难看的护栏,让他们造型的角度避开阳光的直射。但是,我很快意识到,这一选择所得到的焦外固然漂亮,但完全不符合客人的要求。这样拍连求婚地点的影子都难以辨认。

通常浅景深是我的第一选择,但在这里它无法表达我的客人想要传递的信息。
于是,我想,我应该象我拍石头墙那样,得到更宽广的画面,只不过我得用我的 70-200mm 来实现,压缩空间。我颠颠地跑远,用长焦拉近,保留他们身后的山体,但是结果我还是十分满意。没错,背景中的山体更近了,但仍然没有有效地描述岩石断崖的形状,而且他们身后的护栏有些太抢眼了。我的确想过在后期中把这个护栏去掉,但那样会让这对恋人感觉象是飘在空中,太诡异了。

虽然画面广了一些,但仍然没有让环境变得足够重要。
这次尝试失败后,我决定用回到我的 85mm 定焦,并且站到离他们更远的距离,甚至超过了我平时习惯的那个距离。我想包含更多的背景,但又不至于太多。因为我知道如果我使用 16-35 的话,河对岸的山会看得比实际要远得多。而 85 镜头既能够显示距离,但又不至于特别夸张。我决定把那个丑陋的护栏当成引导线,同样作为引导线的是山体的线条。让这对情侣站在这些线条的交汇处,成为所有注意的中心。我把光圈打到 f11,让背景中有足够的细节,能看到裸露岩石的大致轮廓。这样的细节足够让这对幸福的人儿回想起在那里海誓山盟的每一个甜蜜的片刻。
说实话,这并不是我典型的、出于本能的拍法,但是客人看到后爱不释手,称这正是他们想要的效果。
这对我的确是很好的一课,我认识到,我的确需要不时从自己的“舒适区”里走出来,才能达到某些特定需要的效果。在照片中有效地传递所需信息,是摄影的关键所在,也能提高客人的满意度。

最后,f11 有效地传递了客人在照片中所想要的信息。

点赞(4)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